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投稿 | 反馈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网站首页 > 散文世界 >杨维广:大山里,那根燃不尽的红烛

杨维广:大山里,那根燃不尽的红烛

时间:2019-05-09    点击: 次    发布者:保康作家网 - 小 + 大

大山里,那根燃不尽的红烛


      ——记2016年感动襄阳十大人物之一杨维广

高明英


     爸,你又准备出去拉树苗儿?
    是的,又没给你说,你咋晓得?
    知道你不会告诉我,我也不拦你,记得把胰岛素针带着。
    晓得了,你忙你的。
    10年来,伴着儿子担心、无奈而又朴实的叮嘱,杨维广从学校退休回到小镇,从小镇再回到故园,不为名,不为利,只叫荒山变银山,坚定地走在植树造林、造福百姓的路上。
    杨维广在他50岁的时候,他的老伴儿离他而去。在伤离痛别中独自生活了8年;2004年的时候,大儿子因患乙肝也离开了他,再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。剩下女儿和小儿子也都因工作不在身边。他一个人,还患有糖尿病,每天得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。然而,他没有倒下,而是在苦难中学会了一个人面对,重塑自己的人生和精神境界。



 从学校到小镇,他用真情演绎大爱 

    时间过得真快,似乎一眨眼,青春年华不再。这个浮躁的年代,当所有时光退却,铅华洗尽,青丝换白,很多人便只想坐在摇椅上回味这一生走过的风景,而杨维广的风景却在他退休后延续。
    2006年7月是杨维广退休的时间。这时离老伴儿去世已经十年了,他常常一个人回想自己的这一生,做了一辈子老师,如今快退休了,退休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?以前,杨维广觉得退休是很遥远的事情,如今,却摆在眼前。
    杨维广出生在保康县马桥镇董家沟村,毕业后,他先在在马桥镇教书、后来,调到了保康县一中工作。工作期间,由于杨维广勤劳热情,业余,他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所以,学校的建筑工程,他多次参与所在,领导也信任。这么多年来,累积了一定的建筑实践经验。尤其是在工程监理上,他觉得建筑无小事,无论是私人,还是单位建房,偷工减料是要出人命的,在建筑工程中,他因特别过得硬而远近闻名。
    退休后,他就回到了马桥,那个生他、养他长大的小镇,也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小镇。杨维广没想到,一回去,便成了马桥镇的香饽饽,马桥镇堰垭村和尧治河村相继邀请他去担任工程监理。应该说,一辈子都在跟学校、学生打交道,做了一辈子的红烛,退休了也该闲下来了,可是,他却斩钉截铁地答应了。
    家是故乡好。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,杨维广心里很踏实。 
   “杨叔,你回来了,你回来的正好,你看我家正要做点小建设,你看,你正是我要请的诸葛先生。”7月的早晨,天亮得很早,7点不到,他就出现在黄传智家的停车场,黄传智要在自家的停车场上面架一座水泥桥。特地请杨维广为他设计方案。杨维广跑前跑后,写、画、测量、做标记等等,太阳还没出来,他已忙得满头大汗。
    就在黄传智的停车场旁边,邻居陈达金正在盖房。休息之余,杨维广仔细看了一下刚建起的一层楼,直接给陈达金说,“直径12毫米的钢筋太细了,房梁也需要加厚,不然房子质量没法保证。”
    陈达金看了看杨维广,因为不认识杨维广,开始还有点半信半疑,当黄传智介绍说这是杨老师时,陈金达立即接受了建议,加固了房梁,也更换了钢筋。他感激地说:“要不是杨老师提醒一声,我们咋晓得这么多?这村里的人,都认杨老师,都听他的!”杨老师平时看上去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头儿。
    村里修路架桥,村民们自家盖房、铺路,杨维广都亲自做方案、做设计、当监理,只是从来不收钱。都是义务服务。这个热心快肠的老人,谁喊都愿意帮忙。
   “老百姓盖个房子不容易,乡亲们的事情就当是自己的事情,就是自己看到了,不说请,也会自己主动帮忙。看到有问题我就给他们提建议。”杨维广说。虽说是免费帮忙,但还是要保证质量,有时施工队想偷工减料或是师傅们图省事儿少个工序,杨维广也毫不留情面地批评指出,责令重改。  
    这些年来,杨维广免费给乡亲们设计、监理过的工程,不下200项。




从小镇到故园 他用绿色种植希望

    杨维广在马桥镇堰垭村和尧治河村常年奔波,而杨维广的老家董家沟就紧邻这两个村。董家沟村是保康县一个偏僻边远村,山大人稀,土地贫脊,条件恶劣。全村除了2500多亩耕地外,其余的都是大片的山林和荒山荒地,很多村民仍然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活,致富无门路,发展无产业,耳闻目染了堰垭和尧治河村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,再想想自己的家乡几十年没有任何改变的贫穷面貌,杨维广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大山里的石头包包上,想一些远远近近的事情。
    2014年冬,杨维广回了趟董家沟,当看到40年前他在村小学当老师的时候,带领学生们种的1500亩小树苗,而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时,他喜出望外。听村里人说,这一棵树现在都值100多块钱了,这1500亩树林就价值千万啊!杨维广顿时看到了董家沟脱贫致富的希望。
    恰好,这一年,“绿满襄阳”行动吹响了振奋人心的号角,杨维广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,在董家沟村建林场,带动村民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。这一年,他已经68岁,很多人面对这个年龄的时候,肯定会想,好好地活几年,谁知道还能活几年,然而,他不一样,他还有梦想,他要植树。他在心里下定决心,他要在十年内,把董家沟村的荒山荒地都要栽完,让老百姓不种田也能生活,能挣到钱,能脱贫。
    当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成熟的时候,便想付诸行动。当年腊月二十二,杨维广找到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提出辞职:“我要回董家沟种树!”他的想法和决定得到了孙书记的肯定与支持。
    2015年2月,董家沟村召开村民大会,在会上,杨维广信心百倍地向全体村民描绘了他的植树造林致富蓝图,他要用5年时间,植树5000亩, 15年后,把董家沟村建设成一个比较富裕的绿化景观村,村民人人有事做,人人有钱用;30年后,实现村民人均从造林中获得30万元收益的目标。
    杨维广回乡植树造林的决定在镇上、村里传开了,大家议论说:“快70岁的人了,拿着退休金享享福多好,何必操这份心?到底图什么呢?”
   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和好心劝阻,杨维广不为所动。他说,董家沟生我养我,我就想趁现在还能动,为乡亲们植一片树!造一点福!其实回乡种树这个选择已经迟到了5年,如果早5年回来,那现在的植树效果就大不一样了。
    杨维广向村民详细解释他的计划:“创办林场,实行入股方式,我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40万入股,村民们有钱的用钱入股,没钱的可以用山、田和劳力入股,而且农户的山林,退耕还林国家补助属于农户,林场的收益根据股份进行分红。”杨维广还向村民们郑重承诺,虽然自己投资入股,但绝不用山上的一棵树。杨维广的满腔植树热情让村民沸腾,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之火。村民王绵忠当即表示自愿卖掉50头山羊支持植树,他说:“相信杨老师能把事干成。”
    就这样,董家沟村维和林场责任有限公司挂牌成立,并正式运作起来。该林场采取山、田、人力、资金入股方式,有山的出山,有田的出田,无山田的可以出力出钱,共同植树,为子孙后代造福,为他们积累财富,利用三年时间,人平植树2000株。 
  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在荒山上植树造林,难度之大难以想象,杨维广用言传身教和满腔热血让村民沸腾,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之火。
    2015年农历正月初十,在农村,传统年还没过完,心急如焚的杨维广就和马桥镇林业站3名工作人员开着货车前往恩施利川红星林场买树苗。他们当天下午两点出发,半夜十一点半才赶到当地林场。大过年的路上饭店都没开门,4个人每顿都只能吃泡面。这一趟来回行程800多公里,路上几乎没合过眼……
    他走村串户,日夜奔忙在大山之间。那些日子,杨维广每天翻山越岭,起早贪黑,手把手指导村民栽树苗。村民们都说,杨维广整天都爬行在陡峭的山坡间,七旬老人爬坡上岭的速度,连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都跟不上。
    大多数时候,看到杨老师时,他在山上;没看到杨老师时,他还在山上。2016年3月,外乡镇组织村书记来林场参观,他正在山上指导村民栽种药材。“我们种的这个叫柴胡,市场价格很好,最多两年就能见效益。”杨维广指着山上一坡坡树苗说,树才刚种下,成材还要几十年,他打算发展林下药材400亩,这样村民就可以早点见到钱了。
    “山穷人也穷,山富人自富,挖下一个窝,栽下一棵树,就相当于为村民在绿色银行又存了一笔钱,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。十五年以后,在我心目中,董家沟村要成为一个绿化景观村,成为一个人人有钱用,人人有事做,成为一个比较富裕的村。”这是杨维广老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。“拔除穷根,让家乡父老乡亲早日富裕起来。”这已成为杨维广这位当代“愚公”植树造林的强大精神内驱力。
    苦在其中,也乐在其中。杨维广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大山的儿子。
    靠着毅力,靠着拼劲儿,杨维广回乡一年多就带领乡亲们植树1500亩。杨维广的心血随着树苗扎进了大山,也扎进了村民们的心里。目前全村已有一半的村民加入到杨维广的荒山造林行动中。
    老伴儿逝去,儿女不在身边,自己还有糖尿病。谈到是什么力量让他克服这么多困难来植树时,他说:“我喜欢简简单单地生活,看到林场套种药材效益可以翻倍,村民这么欢迎我,我希望一直这么干下去!”
    



从朝阳到夕阳 他用红烛点亮乡村

    今年杨维广已经70岁了,新春伊始,杨维广便走村串户,日夜奔忙在茫茫群山之间,指导村民植树造林。
    沾满泥土的鞋袜,布满沧桑的脸庞,结满老茧的双手,简单朴素的衣着,无论从哪里看,杨维广都不像一位退休老师,倒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。看到个别村民栽树苗不得要领,杨维广就耐心讲解,手把手指导。提起他,村民既怕他,又尊敬他。
    在林场,杨维广经常语言生动风趣地给村民们上培训课,技术要领讲解到位,通俗易懂,村民们认真倾听,还不时提问,气氛非常活跃。
    听完了课,“实战”开始了。村民们陆续拿着苗子,拎着锄头上山了。不到一袋烟的功夫,村民们就到了植树现场,挥动锄头,挖出土窝,放进树苗,踩紧捂实,严格按照杨老师所讲的技术要求,一丝不苟地投入到栽苗实习中。这时候,杨老师也来到山上,边看边指挥,看到个别村民栽树苗时仍掌握不住要领,老杨忍不住返回,蹲下身体,细心讲解,手把手指导。
    爬行在陡峭的山坡间,回来查看村民植树的质量,不停地纠正村民在植树中的错误做法。此时的杨维广,根本就不像一位七旬的老人,倒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。
    每到春天,植树造林季节,总是杨维广最忙的时候,找人洽谈,找人一起出去选树苗,再日夜奔波地拉回来,然后操心种下去,再操心成活以及病虫害。有时候,他忙得电话都不顾接,更不用说闲散安静地好好吃顿饭。
日夜操劳,让这位古稀老人身体渐渐不再硬朗,步伐也不再有力。很多人问他,这么操劳值得吗?他却总是一脸幸福:“值啊!我只有回来了才觉得踏实。”
    老人身边没有老伴儿,没有儿女。老人总笑着说,董家沟里户户都管我吃饭,哪儿都是我的家。
    来到杨老师在董家沟住的房子里,家具只有一张床,三把椅子,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个小方桌。他向我们展示他的 “行李箱”,一个灰色布袋,里面装着一个茶杯、一包茶叶、一些简单的衣物,还有一盒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针药。
    多年的糖尿病让杨维广老人对自己的身体有些担心,他想明年就退休,怕身体越来越不好,给村里添麻烦。他说,种的树苗20年以后才能成材,担心自己一旦退下来,后人能否可以坚持下去。“我只要还能动,我都会守着这片山,护着这片林,把这股精气神一直传递下去。”杨维广坚定地说。
村民宦正敏,去年在杨维广的带动下,向林场入股并认领了110亩山林管护权,仅一年时间就获得3万多元的管护收入。宦正敏说,以前从来没想过就这样,在家门口还能有收入。截至目前,该村参与入股的植树队伍逐渐壮大,入股资金达到130万元,林场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,400多亩的荒山荒地都栽上了柳杉、日本落叶松、七叶树和厚朴等树种。计划五年内投资600百万元,把村内5000亩的荒山荒地全部栽上以柳杉为主的苗木,力争人均达到2000株;十年内计划投资400万元让林药间作面积达到400亩;十二年内计划投资1000万元实施幼林抚育,保证新栽苗木十年成林。“杨老师带着我们,让荒山变果山,让穷山恶水变金山银水,我们充满了信心。”董家沟村民的信心更加增添了杨维广的干劲。 
   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,他现在投资40万可以种2万7千棵树,20年后除去每棵树最低损耗150元,就有400多万的收益。当问杨老师这些钱怎么打算时,他毫不迟疑地说,给村里、给学生、给贫困户。那您自己呢?我们接着问。“我不喜欢钱,我只喜欢我的树和我的学生……”杨维广淡然地说。
信,我信老人说的话,董家沟的乡亲们也早已相信,因为我们都折服于这名老共产党员的一片赤诚。杨维广,这位可敬的老人,他种的是树,育的是人,尽的是一份忠心,图的是,荒山满目翠绿、村民幸福安宁!
    采访他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,然而,杨维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这是小事,不值得一提。”他再三表示,自己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,帮个小忙,出点小力,不要过多宣扬。
    2017年1月8日,“2016感动襄阳十大人物”致敬礼隆重举行,颁奖仪式上,一位平凡而闪亮的古稀老人带着沉淀于心的执着走来,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受到心灵的洗礼。“古稀之年,不忘村民,返乡种树回馈乡邻;绿了青山白了头,志在造福山区百姓;老骥伏枥,奉献真情,心系农家学子,大爱撒深山。”这是感动襄阳人物组委会给予杨维广的颁奖词,也是他的真实写照。
    如今,他这根古稀的红烛,依然照耀着马桥董家沟,凭借着让人无法想象的坚韧毅力,不屈不挠,从容地闪烁着生命的光辉,默默地奉献贡献着自己所有的光和热……(写于2017年)


上一篇:印象小镇

下一篇:心中那片绿

保康作家网 bkzj.xysww.com

联系地址:湖北省保康县政府大院12号楼61327信箱

联系电话:13597488059 13908677897

投稿信箱:2052739087@qq.com 522456581@qq.com

法律顾问: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彬

 |   QQ:  |  地址:  |  电话: 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