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投稿 | 反馈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网站首页 > 散文世界 >隆中不了情

隆中不了情

时间:2019-05-09    点击: 次    发布者:李修平 - 小 + 大

隆中不了情

——纯情岁月的时光

李修平


  夏末的古隆中掩映在森森古柏之中,风景区内笼罩着爽爽的轻寒。进入隆中牌坊后,我便沿着躬耕田的石径小路缓行,徜徉于小虹桥头。在这树荫明暗交合之处既能领略卧龙深处的幽静,又可品尝半月溪里的荷香。任何一颗浮动不安的心都可在此地变得宁静而澹泊。
      我深深地爱着黄昏下静静的隆中。游人极少,偶尔有一对情侣偎依,却很懂得珍惜天然的气氛,静静地投入大自然温馨的怀抱。这样就给蝉腾出了一片鸾凤和鸣的天地。夏秋之际的蝉鸣是高亢的、欢乐的,没有半点的凄切。荷塘里忽然传出一两声蛙鸣,树丛里鸟啁啾地应和,更给暮色下的隆中添加了几份肃穆、静谧。
      微风吹皱半月溪平静的湖面。荷叶摇动,一位红衣少女凌波微步,悠然走到湖边,跨过曲桥,在湖心荷花亭坐下,带着一缕清淡的芬芳,撩起的红裙宛如芙蓉一朵。
       似乎已成默契,每天的黄昏,她独自走到半月溪,我独自来到小虹桥,各自在这一片净土中沉思,静读。凉风习习,微风吹动荷叶,顺着那一丝醉人的清香,我毅然走进半月溪的荷花亭。她嫣然一笑,微微站起,在身旁的石凳上放一块手帕。我知道,那是给我的。我坐下,她再次拿起书。灯光熹微,书的文字,跳跃着火花。她最爱读的是婉约派宋词和《第二次握手》,但此时她拿的却是《知音》的剧照,小凤仙顾盼流眄,恰是握卷人的风情。爱,在温暖着少女的心,也突然温暖着我。荷花在微笑,我们沉醉于荷香月色。
      我们的相识是从三年前的开学典礼上开始的。她代表学员讲话,内容谁都没有记住,但她那流利悦耳的普通话和恬淡高雅的气质,一时征服了许多想入非非的男士。因为常戴一副暗红色变色眼镜,学员们私下都称她为“眼镜”。她姓陈,谷城人,取马克思女儿的芳名。出自保康的南河水,养育了姑娘的天生丽质,映照了清水出芙蓉、天然去雕饰一诗。
      四周是亭亭的清荷,她就这样静静地坐着,两眼脉脉含着情思,似读非读,欲言非言。半月溪,荷花亭,一部书,一支箫,两个纯净的学子,构成了一个纯洁的世界。蕴泽柔亮的头发洒脱地披在双肩,滚动的眸子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方方的粉藕般的脸上,一袭红衣很得体地遮住她纤柔的腰身,胸前突突的莲蓬,将乍开的含羞的青春包含在一层红萼中。就这样,月色与灯光,把她的全部朦胧地展现在我的眼前。我深信,她的这种脱俗的美,只有在这满塘藕花深处方才显得娇羞欲滴。平时,她很少结伴出行,形单影只,那种卓尔不群,更有楚楚可人的味道。清晨,她总是手握一本书,或是一本杂志,一个人走进清静的隆中幽林,节假日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总能找到她的身影。很多时候,我们就这样安静地坐着,读书,观景,听蝉鸣,什么都不想,不说,宁静得可以感受彼此的呼吸,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。心,有期待么?也许,但莲花的心,太神圣了,我们都不想,或者说不愿、不敢去碰。我们都是在应该读书的年龄过早地踏入社会,走上了工作岗位,以至学业荒废,知识匮乏,有机会在这隆中学府,诸葛亮的躬耕之地,重修学业,亡羊补牢,大家尤为珍惜,不敢稍有懈怠,只争朝夕,极为用功。她的纯净无瑕,深深地感染了我,不是在此时,也许,五百年前的擦肩而过,促成了今生三年的同窗。我们也曾深谈,谈理想,谈学业,谈未来,谈生活,谈大师笔下千回百折的爱情情节。这时,她的香腮上总会挂一滴清泪。这样的泪,最初出现在文学名著的讲堂上,老师讲《红楼梦》黛玉葬花,声情并茂,她的心被触动,痴痴地,满脸都是泪水。这老师心肠柔软,动了恻隐之心,递去一张香纸,全班哄然大笑。她的脸顿如三月桃花,微雨含羞。下课后,她以眼神邀我,从此,我们就成了隆中林下的清客。我们相互欣赏,唯有欣赏。她从我这里感受了成熟之美,我从她身上领略了青春的魅力。同趣,理解,相知,遮盖着内心暗波涌动。读书的生活,同窗的日子真好,明天,当我们各自学成归去,在工作的闲暇回忆这段同窗生活时,我们会自豪地说:我们曾相知,我们曾在相知中奋起!但是,这样的日子为什么不能成为永恒?为什么?!
     我这样想着,又有些惆怅,明朝毕业,各奔东西,未来的道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,谁也说不清楚。孔明在此十年,出山后,受命于危难之时,屡建奇功,我辈会有什么作为呢?等待她的仍然是三尺讲台、一支教鞭,而我也将回到我的教育行政岗位,去写无用的讲话,去为他人作嫁,去在别人的颐使气指下俯首称臣。此时与今后,我们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?都是未知。我又能给她带去一些什么呢?而她给我的除了临水照花、弱柳扶风的孤傲凄美气质之外,就是那让人无法忍受难以置信的单纯。原来,单纯的美,纯洁的心,是可以让人消除欲念的。
      别了,红衣女孩;别了,半月溪的莲花。此一去,一切都是过去,一切都不会重来。悄悄的,我离开了半月溪。身后,箫声响起……
      中文系教师班毕业典礼后,我再次踏上小虹桥,风情依然,而半月溪荷花亭里却不见佳人身影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引起记忆的东西很少,只有那些真切无瑕,纤尘不染,看似没有得到却已拥有,虽已拥有又似没有得到的东西,才是让人珍惜和留念。同窗,佳人,知己,一袭红衣就这样消逝了,从母校,从隆中,从我的心中,从这一天。我怅然。这时,我的同乡同学走到我的身边,拍拍我的肩膀,说,她走了,刚刚上班车!走了,世上的人都是匆匆过客,失去的风景,离别的人,青涩的渴望,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。该来的时候自然来,该走的时候留不住。我笑笑。她走了,我们也走吧。也许,这个地方我不会再来了,纵有风情万种依旧,与我,已经没有意义了。当有一天我再来的时候,小虹桥,半月溪,荷花亭,或许都不存在了。
       在三顾堂前,我竟然碰到了给我们讲黛玉葬花课的中文系老师。他的课讲得很好,每逢他的课,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。我与她正是在他的课堂里一见倾心。现在老师也要走了,教授不做了,学问不做了,理论家也不做了,要去电视台的报纸做总编辑。在他之前,有好几位老师、教授走了,一位下海做了商人,另几位去了党委政府部门就职,踏上了升官的路。世上的事,世上的人,谁也解不透。也许,各人的选择都有道理,都不错。老师面对诸葛亮塑像端庄而立。我发现老师的眼珠似乎没有转动,方正的脸庞上的剑眉与胡茬露出凛然正气,眼里含着期待、渴望。他是在向诸葛亮宣誓吗?是不是每个从隆中大学里走出的人都会这样呢?看看诸葛亮的人生轨迹,我似乎明白了什么。那么,伟大的圣人诸葛孔明也保佑保佑我吧。我又想到了她,总是放不下。她需要吗?她不需要。她是要做老师的,做良妻贤母,一辈子相夫教子。但我需要。我也在诸葛亮的像前注目肃立,生发出一份不着边际遥远虚渺的誓愿。几分钟后我们走出三顾堂,进入卧龙深处,踏上了隆中山的石级。
      夏末的古隆中掩映在森森古柏之中,风景区内笼罩着爽爽的轻寒。进入隆中牌坊后,我便沿着躬耕田的石径小路缓行,徜徉于小虹桥头。在这树荫明暗交合之处既能领略卧龙深处的幽静,又可品尝半月溪里的荷香。任何一颗浮动不安的心都可在此地变得宁静而澹泊。
      我深深地爱着黄昏下静静的隆中。游人极少,偶尔有一对情侣偎依,却很懂得珍惜天然的气氛,静静地投入大自然温馨的怀抱。这样就给蝉腾出了一片鸾凤和鸣的天地。夏秋之际的蝉鸣是高亢的、欢乐的,没有半点的凄切。荷塘里忽然传出一两声蛙鸣,树丛里鸟啁啾地应和,更给暮色下的隆中添加了几份肃穆、静谧。
      微风吹皱半月溪平静的湖面。荷叶摇动,一位红衣少女凌波微步,悠然走到湖边,跨过曲桥,在湖心荷花亭坐下,带着一缕清淡的芬芳,撩起的红裙宛如芙蓉一朵。
      似乎已成默契,每天的黄昏,她独自走到半月溪,我独自来到小虹桥,各自在这一片净土中沉思,静读。凉风习习,微风吹动荷叶,顺着那一丝醉人的清香,我毅然走进半月溪的荷花亭。她嫣然一笑,微微站起,在身旁的石凳上放一块手帕。我知道,那是给我的。我坐下,她再次拿起书。灯光熹微,书的文字,跳跃着火花。她最爱读的是婉约派宋词和《第二次握手》,但此时她拿的却是《知音》的剧照,小凤仙顾盼流眄,恰是握卷人的风情。爱,在温暖着少女的心,也突然温暖着我。荷花在微笑,我们沉醉于荷香月色。
      我们的相识是从三年前的开学典礼上开始的。她代表学员讲话,内容谁都没有记住,但她那流利悦耳的普通话和恬淡高雅的气质,一时征服了许多想入非非的男士。因为常戴一副暗红色变色眼镜,学员们私下都称她为“眼镜”。她姓陈,谷城人,取马克思女儿的芳名。出自保康的南河水,养育了姑娘的天生丽质,映照了清水出芙蓉、天然去雕饰一诗。
      四周是亭亭的清荷,她就这样静静地坐着,两眼脉脉含着情思,似读非读,欲言非言。半月溪,荷花亭,一部书,一支箫,两个纯净的学子,构成了一个纯洁的世界。蕴泽柔亮的头发洒脱地披在双肩,滚动的眸子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方方的粉藕般的脸上,一袭红衣很得体地遮住她纤柔的腰身,胸前突突的莲蓬,将乍开的含羞的青春包含在一层红萼中。就这样,月色与灯光,把她的全部朦胧地展现在我的眼前。我深信,她的这种脱俗的美,只有在这满塘藕花深处方才显得娇羞欲滴。平时,她很少结伴出行,形单影只,那种卓尔不群,更有楚楚可人的味道。清晨,她总是手握一本书,或是一本杂志,一个人走进清静的隆中幽林,节假日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总能找到她的身影。很多时候,我们就这样安静地坐着,读书,观景,听蝉鸣,什么都不想,不说,宁静得可以感受彼此的呼吸,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。心,有期待么?也许,但莲花的心,太神圣了,我们都不想,或者说不愿、不敢去碰。我们都是在应该读书的年龄过早地踏入社会,走上了工作岗位,以至学业荒废,知识匮乏,有机会在这隆中学府,诸葛亮的躬耕之地,重修学业,亡羊补牢,大家尤为珍惜,不敢稍有懈怠,只争朝夕,极为用功。她的纯净无瑕,深深地感染了我,不是在此时,也许,五百年前的擦肩而过,促成了今生三年的同窗。我们也曾深谈,谈理想,谈学业,谈未来,谈生活,谈大师笔下千回百折的爱情情节。这时,她的香腮上总会挂一滴清泪。这样的泪,最初出现在文学名著的讲堂上,老师讲《红楼梦》黛玉葬花,声情并茂,她的心被触动,痴痴地,满脸都是泪水。这老师心肠柔软,动了恻隐之心,递去一张香纸,全班哄然大笑。她的脸顿如三月桃花,微雨含羞。下课后,她以眼神邀我,从此,我们就成了隆中林下的清客。我们相互欣赏,唯有欣赏。她从我这里感受了成熟之美,我从她身上领略了青春的魅力。同趣,理解,相知,遮盖着内心暗波涌动。读书的生活,同窗的日子真好,明天,当我们各自学成归去,在工作的闲暇回忆这段同窗生活时,我们会自豪地说:我们曾相知,我们曾在相知中奋起!但是,这样的日子为什么不能成为永恒?为什么?!
      我这样想着,又有些惆怅,明朝毕业,各奔东西,未来的道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,谁也说不清楚。孔明在此十年,出山后,受命于危难之时,屡建奇功,我辈会有什么作为呢?等待她的仍然是三尺讲台、一支教鞭,而我也将回到我的教育行政岗位,去写无用的讲话,去为他人作嫁,去在别人的颐使气指下俯首称臣。此时与今后,我们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?都是未知。我又能给她带去一些什么呢?而她给我的除了临水照花、弱柳扶风的孤傲凄美气质之外,就是那让人无法忍受难以置信的单纯。原来,单纯的美,纯洁的心,是可以让人消除欲念的。
      别了,红衣女孩;别了,半月溪的莲花。此一去,一切都是过去,一切都不会重来。悄悄的,我离开了半月溪。身后,箫声响起……
      中文系教师班毕业典礼后,我再次踏上小虹桥,风情依然,而半月溪荷花亭里却不见佳人身影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引起记忆的东西很少,只有那些真切无瑕,纤尘不染,看似没有得到却已拥有,虽已拥有又似没有得到的东西,才是让人珍惜和留念。同窗,佳人,知己,一袭红衣就这样消逝了,从母校,从隆中,从我的心中,从这一天。我怅然。这时,我的同乡同学走到我的身边,拍拍我的肩膀,说,她走了,刚刚上班车!走了,世上的人都是匆匆过客,失去的风景,离别的人,青涩的渴望,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。该来的时候自然来,该走的时候留不住。我笑笑。她走了,我们也走吧。也许,这个地方我不会再来了,纵有风情万种依旧,与我,已经没有意义了。当有一天我再来的时候,小虹桥,半月溪,荷花亭,或许都不存在了。
在三顾堂前,我竟然碰到了给我们讲黛玉葬花课的中文系老师。他的课讲得很好,每逢他的课,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。我与她正是在他的课堂里一见倾心。现在老师也要走了,教授不做了,学问不做了,理论家也不做了,要去电视台的报纸做总编辑。在他之前,有好几位老师、教授走了,一位下海做了商人,另几位去了党委政府部门就职,踏上了升官的路。世上的事,世上的人,谁也解不透。也许,各人的选择都有道理,都不错。老师面对诸葛亮塑像端庄而立。我发现老师的眼珠似乎没有转动,方正的脸庞上的剑眉与胡茬露出凛然正气,眼里含着期待、渴望。他是在向诸葛亮宣誓吗?是不是每个从隆中大学里走出的人都会这样呢?看看诸葛亮的人生轨迹,我似乎明白了什么。那么,伟大的圣人诸葛孔明也保佑保佑我吧。我又想到了她,总是放不下。她需要吗?她不需要。她是要做老师的,做良妻贤母,一辈子相夫教子。但我需要。我也在诸葛亮的像前注目肃立,生发出一份不着边际遥远虚渺的誓愿。几分钟后我们走出三顾堂,进入卧龙深处,踏上了隆中山的石级。
      老师一登上隆中山就显得无比的振奋,剑一样的目光紧紧盯在前方。顺着老师眺望的方向看去,我的心也为之一振。在东方的天幕下悠然出现了一个倒置的星空,天地相连,点点、簇簇、片片的灯光装点出一座美丽的城市。老师的目光一跳,又陷入了沉思。他是想从眼前的襄阳追寻出完整的古襄阳的踪迹吗?古襄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,南船北马,五省通衢,百代繁华。老师看到了什么?是关羽水淹七军的古战场,还是是的卢跨天堑救主的檀溪?老师想到了什么?是孟浩然的田园诗、米芾的书画,还是襄阳王府的夜明珠?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历史陈迹。古汉水把襄阳与樊城割成了两半,如今数座大桥又把它们连成了一体,组成了眼前的现代化都市。老师的眉心舒展了,嘴角露出了醉心的微笑。他望望我,我望望他。师生两个人在壮丽的城市面前陶醉了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,我心突然振奋。
      下山的时候,我们并肩而行。经过青竹茂密的老虎洞时,我突然感到无比激动。诸葛亮在此躬耕苦读并非闲居,澹泊不正是为了后来的明志吗?老师来此是要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启迪吗?这时,从半月溪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琴声。难道?不可能了。此时的她应该是在温柔的家中,枕着南河的涛声,沐浴承恩寺的甘露,享受着小女人的美梦,还能记得我吗?我一躯七尺男儿,竟然如此儿女情长,岂能做出一番事业?与古人,看今人,我都深深地自愧了。琴声骤起。是小提琴,拉的是《梁祝》。我失态了。走过躬耕田,我发现,几位新入学的女生正在半月溪的亭中嬉闹。那位拉小提琴的女孩站在石凳上,专注地拉琴,白衣白裙,一头浓发披肩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,人生路上处处风景。这地方不属于我了,前面还有更好的风景等着。我与老师相视而笑,然后泰然走出隆中。我的心由振奋而激昂,这美好的夜晚、圣贤、老师、少女与琴声,三年的大学生活连同对隆中的印象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深处。真的,该说再见啦!
      静寂的温和柔美的隆中夜,我们缓缓前行……
 
1989年5月23日发表于《襄阳师专报》,同年选入《全国高校校报佳作选》一书,2015年刊发于《古隆中文化》第2期,收入作者《人生路上》一书。





上一篇:九路寨神韵

下一篇:那山 那泉

保康作家网 bkzj.xysww.com

联系地址:湖北省保康县政府大院12号楼61327信箱

联系电话:13597488059 13908677897

投稿信箱:2052739087@qq.com 522456581@qq.com

法律顾问: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彬

 |   QQ:  |  地址:  |  电话:   |